事 項
2021年7月9日億緯鋰能公司宣布通過收購、設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布局鋰礦、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項目
1)收購鋰礦企業股權、布局鋰資源公司控股股東億緯控股擬收購大華化工29%股權,上市公司億緯鋰能擬出資1.1億元收購大華化工5%股權。
大華化工是鹽湖資源企業,擁有大柴旦鹽湖采礦權,開采礦種有硼礦、鉀礦、湖鹽、鋰、溴,目前大柴旦鹽湖的氯化鋰儲量為29.39萬噸。
2)收購金屬鋰加工企業股權公司擬收購金昆侖鋰業28.125%的股權,其是大華化工旗下金屬鋰加工企業。
收購后,大華化工仍持有其36.66%股權,公司直接或通過大華化工間接持有金昆侖40.59%的股份。
金昆侖目前有金屬鋰年產能1000噸、規劃年產能3000噸;規劃在建5000噸氯化鋰、5000噸碳酸鋰以及2000噸鋰合金產能。
3)布局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項目公司擬與金昆侖鋰業成立合資公司,億緯鋰能持有新公司80%股權、金昆侖持有20%股權。
合資公司擬分期投資不超過18億元建設年產3萬噸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項目,其中第一期建設年產1萬噸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項目。
國信電新觀點
1)布局鋰資源領域,保障供應鏈安全和一體化產業優勢。
公司此次收購和合資建廠,主要涉及鋰礦、鋰金屬和碳酸鋰、氫氧化鋰領域。假定單 GWh電池碳酸鋰需求為800噸,1-3萬噸碳酸鋰對應電池出貨為12.5-37.5GWh,能夠有效避免公司產品受到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
同時,公司布局的鋰金屬滿足下游預鋰化需求,可供給CATL、BYD、國軒高科等,實現可觀收益。
2)公司逐步加大上游資源布局,中游材料建設和上游礦產保障齊頭并進。
公司此次布局鋰礦、碳酸鋰及氫氧化鋰是原材料布局的重要一環。在此之前,公司先后與新宙邦、華友鈷業、德方納米、貝特瑞等公司在電解液、鈷鎳資源、磷酸鐵鋰、三元高鎳正極等領域達成深入合作,以此充分保證公司原材料供應。
在公司大舉進行產能擴張的大背景下,供應鏈布局的完善無疑能夠幫助公司更好地保量、保價,從而實現快速發展。
3)軟包動力電池進入放量階段,圓柱電池國產替代快速擴產。
動力領域,公司軟包下游戴姆勒、現代和小鵬訂單需求旺盛,方形三元電池獲得寶與捷豹路虎48V項目定點,鐵鋰電池產能有望放量,共同助推2年動力儲能業務高增長。
消費電池領域,三元圓柱電池進入 TTI 供應鏈、國產替代下供不應求,TWS電池隨行業穩步增長,鋰原電池下游新應用需求不斷拓展,助力消費電池地位穩固。
21年6月擬公司投建104.5GWh動力儲能電池產能,目前已公布產能規劃超150GWh,25年公司目標動力+儲能電池產能200GWh,公司未來發展可期。
4)公司當前電池產能擴張、中游材料和上游礦產同步布局,產業鏈一體化優勢加速強化。
同時,動力儲能即將放量、消費電池地位穩固,各項業務多點開花。我們看好公司21年動力電池持續放量,維持原有盈利預測
預計公司21-23年歸母凈利潤31.3/45.1/61.2億元,同比增長90/44/36%,對應21-23年EPS分別為1.66/2.39/3.24元,對應21-23年PE為71/49/36倍。
評 論?
布局鋰資源領域,保障供應鏈安全和一體化產業優勢
2021年7月9日公司發布收購、成立合資公司公告
收購鋰礦企業股權、布局鋰資源公司控股股東西藏億緯控股已取得大柴旦湖硼鉀礦采礦權的抵押權,并擬收購大華化工29%的股權;同時上市公司本身擬出資1.1億元收購大華化工5%股權。大華化工是鹽湖資源企業,擁有大柴旦鹽湖采礦權,目前大柴旦鹽湖的氯化鋰儲量為29.39萬噸。
上市公司億緯鋰能擬收購金昆侖鋰業28.125%的股權,其為大華化工旗下金屬鋰加工企業。收購后,大華化工仍持有金昆侖36.66%股權,公司通過直接或間接持有金昆侖股份40.59%。金昆侖鋰業目前有金屬鋰年產能1000噸、規劃年產能3000噸。
布局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項目公司擬通過自有及自籌資金與金昆侖鋰業成立合資公司,億緯鋰能持有新公司80%股權、金昆侖持有20%股權。
合資公司擬分期投資不超過18億元建設年產 3 萬噸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項目,其中第一期建設年產 1 萬噸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項目。
此次收購以及新建合資公司主要涉及在上游原材料領域,布局了鋰礦、鋰金屬加工以及碳酸鋰和氫氧化鋰生產多個環節。
假定單GWh電池碳酸鋰需求為800噸,1-3萬噸碳酸鋰對應電池出貨為12.5-37.5GWh。此次布局鋰礦、金屬鋰以及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進一步完善了公司上游原材料布局。
2018年3月,公司與新宙邦設立合資公司(億緯鋰能持股20%),建設年產2萬噸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項目;
2021年2月,公司與控股股東億緯控股參與華友鈷業定增,合計獲得華友鈷業1.76%股份,募投高冰鎳項目;
2021年3月,公司與德方納米設立合資公司(億緯鋰能持股40%),建設10萬噸的磷酸鐵鋰產能;
2021年5月,公司全資子公司與華友等簽訂印尼紅土鎳礦冶煉項目合資協議,加碼鎳資源建設;
2021年5月,公司與貝特瑞、SKI設立合資公司(億緯持股24%),建設最大5萬噸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產能。
公司逐步加大上游資源布局,中游材料建設和上游礦產保障齊頭并進
短期公司動力電池加速放量,25年公司目標動力+儲能電池產能200GWh,已公布產能規劃超150GWh,發展可期。
動力儲能電池
1)公司19年起與全球軟包電池領軍企業SKI合作進軍高端乘用車市場,20年底公司公司億緯動力香港出資3.66億元取得SK新能源30%股權,實現軟包電池領域技術和產能的進一步共贏;公司軟包電池下游戴姆勒、現代和小鵬訂單需求旺盛,預計21年軟包產能達10GWh,銷量超8GWh;
2)方形三元電池獲得寶與捷豹路虎48V項目定點,預計21年底放量;
3)鐵鋰需求一方面來自商用車,另一方面來自5G通信、儲能和二輪車等項目,21年公司鐵鋰有限產能6GWh,惠州20GWh產能正在建設;
4)20年公司儲能裝機量超300MWh,全國第四;公司中標國內移動20年磷酸鐵鋰電池集采項目13.04%份額、參股儲能公司沃泰能源;21年6月公司與林洋能源成立合資公司建設年產能10GWh儲能項目,將進一步完善儲能全產業鏈布局。
21年6月公司公告擬投建年產104.5GWh動力儲能電池產業園,包括已建成產能 11GWh、在建產能11GWh和擬分期建設產能82.5GWh;外加億緯集能10GWh、SKI合資27GWh、林洋合資10GWh、惠州48V/12V電池系統,公司已公布動力+儲能電池產能規劃超150GWh。
25年公司目標布局動力+儲能電池產能200GWh,供應鏈保障下產能持續擴產,公司發展未來可期。
消費電池
1)公司三元圓柱電池進入TTI 供應鏈,隨著LG、村田的逐步退出,國產替代下供不應求,未來三年產能高速增長,21年產能有望達到6億顆;
2)公司 TWS 電池產能1億顆,規劃產能2億顆。
20年公司主要客戶為三星,21Q1以海外客戶為主,但21全年預計主要供貨小米等國內客戶。
未來 TWS 需求持續向好疊加公司突破新客戶后,業務將實現持續穩步增長;
3)鋰原電池公司為全球龍頭,其下游新應用需求不斷拓展。
軟包動力電池進入放量階段,圓柱電池國產替代快速擴產
公司盈利持續高速增長,2020年實現營收81.62億元(+27.3%),歸母凈利潤16.52 億元(+8.54%),其中Q4歸母凈利潤7.06億元(同比+94.32%、環比+21.1%)。21Q1公司實現歸母6.47億元,符合市場預期。
公司21Q1實現營收29.58億元(同比+125.98%,環比+4.8%),歸母凈利潤6.47億元(+156.22%,環比-8.36%),扣非歸母凈利潤6.14億元(同比+188.45%,環比-9.64%)。
盈利能力方面,21Q1毛利率為26.94%(同比-2.81pct,環比-0.73pct),凈利率為 21.87%(同比+2.58pct,環比-3.14pct)。
動力電池高增,消費電池市場穩固。
分業務來看,21Q1公司動力電池銷售同比增長302.21%,主要得益于下游軟包三元客戶訂單充足、交付穩定,新建磷酸鐵鋰項目進入產能釋放期。21Q1公司消費電池銷售同比增長31.40%,主要是公司作為鋰原龍頭市場穩固,下游需求旺盛帶動公司出貨。21Q1公司持股的思摩爾凈利11.79億元(同比+287.8%,環比-14%),仍維持高速增長。
公司費用控制良好,研發持續增加。
21Q1公司期間費用為3.54億元,期間費用率為11.98%,同比下降6.63pct。21Q1銷售費用0.69億元,銷售費用率為2.34%,同比降1.94pct;管理費用0.65億元,管理費用率2.18%,同比降0.59pct;研發費用為2.13億元,同比增74.94%,研發費用率 7.21%,同比降2.11%;財務費用為0.07億元,財務費用率0.25%,同比降1.99pct。
點評總結?
公司當前電池產能擴張、中游材料和上游礦產齊頭并進,產業鏈一體化優勢加速強化。
同時,動力儲能即將放量、消費電池地位穩固,各項業務多點開花。
———————————————————
請您關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業分析報告!
報告屬于原作者,我們不做任何投資建議!
作者信達 蔣穎
更多相關行業報告請登錄【遠瞻智庫】或點擊鏈接「鏈接」